本人文档均来自网络或原创,如出现侵权、商业广告以及各方面影响他人利益的情况,请与我留言,本人立即删除!
内容提示:成都女鞋之都 【相关简介】 中国女鞋之都工业园(原中国西部鞋都工业园, 以下简称园区) 位于成都市西南面, 绕城高速公路两侧, 于 2002 年 9 月正式启动建设, 是国家审核通过的省级工业园区之一。 园区规划面积 5. 5 平方公里, 是集鞋业的品牌企业生产基地和贸易中心、 培训中心、 展示中心、 信息中心、 研发中心于一体、 产业链完善、 各种服务成龙配套的特色产业集群园区。 2006 年 1 月,武侯区被中国轻工业联合会和中国皮革工业协会授予 “中国女鞋之都”区域品牌, 同年 3 月,园区四川省委、 四川省人民政府授予四川省“优秀工业园区” 称号, 这标志着...
成都女鞋之都 【相关简介】 中国女鞋之都工业园(原中国西部鞋都工业园, 以下简称园区) 位于成都市西南面, 绕城高速公路两侧, 于 2002 年 9 月正式启动建设, 是国家审核通过的省级工业园区之一。 园区规划面积 5. 5 平方公里, 是集鞋业的品牌企业生产基地和贸易中心、 培训中心、 展示中心、 信息中心、 研发中心于一体、 产业链完善、 各种服务成龙配套的特色产业集群园区。 2006 年 1 月,武侯区被中国轻工业联合会和中国皮革工业协会授予 “中国女鞋之都”区域品牌, 同年 3 月,园区四川省委、 四川省人民政府授予四川省“优秀工业园区” 称号, 这标志着武侯鞋业和园区的发展跃上了一个崭新的台阶。 壮大优势出特色, 着力培育以鞋业尤其是以女鞋为主的特色产业集群。“四川鞋业在成都, 成都鞋业看武侯”。 目前, 园区及其周边聚集了四川省80%以上的制鞋企业, 直接从事制鞋生产的企业1200余户, 涉及鞋类相关产业的企业达3000余家, 有 10 余万平方米的原辅料市场, 160 余家物流企业, 10 所制鞋技工培训学校, 鞋类产品注册商标 300 余个, 从业人员近 10 万人, 形成了配套成龙、 产销一体化、 年产皮鞋过亿双、年产值过100余亿元的规模产业。其中女鞋生产企业达1100余家, 女鞋产量位居全国第叁位,女鞋的质量和样式也受到了国内外消费者青睐, 成都武侯女鞋的国际声誉和市场销量不断攀升, 现已发展成为全国鞋业主要基地之一, 与广州、 温州、 泉州一同被业界并称为全国鞋业的“叁州一都”。 【历史背景】 2006 年, 成都市提出“一都两园” 建设模式, 即在武侯区建贸易研发的“都”, 在崇州、 金堂建生产园, 通过产业升级换代, 满足东部沿海鞋业转移的需求。 武侯区的簇桥和金花镇聚集了很多制鞋企业, 在这个产业基础上, 武侯区成立了中国女鞋之都工业园, 并于 2007 年 8月和武侯科技园合并为武侯工业园。 如今, 以武侯工业园为中心聚集了专门服务于制鞋企业的原材料供应、 人员培训、 信息咨询、 货物配送、 印刷包装等企业, 还有 4 家原辅料市场、10 所制鞋技术培训学校以及 160 余家物流运输企业, 产业链条初步形成。 【特色与发展】 一、 整合行业资源 建立鞋业工业园区 为打造武侯鞋都, 创造全国知名鞋区, 2002 年 9 月, 规划面积达 5. 5 平方公里的鞋都工业园开工建设。 经过多年的建设, 园区已经成为集品牌企业生产基地和贸易中心、 培训中心、 展示中心、 信息中心、 研发中心于一体, 产业链完善、 各种服务配套的特色鞋业产业集群园区。 二、 “鞋都” 品牌落户 成都鞋业崛起 2006 年 1 月, 在各级政府的关心和指导下, 成都武侯被中国轻工业联合会和中国皮革协会授予“中国女鞋之都” 荣誉称号。 从此, 成都鞋业进入了加强自主品牌建设, 转变增长方式,推动二次创业, 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新阶段。 随着国际鞋业“西鞋东移” 和国内鞋业“东鞋西移” 的启动, 成都鞋业开始步入国际之路, 产业迅猛发展。 三、“一都两园” 战略实施 进一步推进国际化产业平台的建设。 2006 年, 成都市政府正式提出了“一都两园” 的建设模式: 即武侯建研发检测、 展览展示、物流配送、 人才培训、 贸易服务之“都”: 崇州、 金堂两地建生产园。“都” 是“脑”, 是中枢;园” 是“体”。“一都两园” 建设模式实现了“脑”、“体” 之间指挥、 支撑的良性互动, 大大降低了土地、 劳动力等成本, 促进本地企业稳定放量、 有效升级和有序换代, 为鞋企的平稳、安全转移创造了优越条件, 加速了鞋业产业集群化发展。 四、 举办专业性展会, 扩大品牌知名度, 提升影响力 至 2006 年起, 连续三届“国际采购节” 和四届“国际论坛” 的成功举办, 提升了中国女鞋之都的国际形象, 扩大了成都鞋业的行业影响力, 增强了成都鞋业的发展后劲, 推动了国际鞋业“西鞋东移” 和国内鞋业“东鞋西移” 的转移进程, 加快了“中国女鞋之都” 这个国际化